教育學碩士、武術教育專家-陳子龍
八十年代初,陳子龍只身赴沈陽學習武術,面對經費不足等許許多多的困難,他臥薪嘗膽,含辛茹苦,長期吃饃饃和豆腐乳,以超人的毅力,如饑似渴地練武,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每天,陳子龍要訓練十幾個小時,白天沒有練好的動作,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到野外練習。他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在零下20多度的環境中他由穿棉衣練到打赤膊,可謂面壁功深,后來又到湖南、武漢體院、湖北江陵等地遍訪名師異士,領會武術精髓,他學到了散打、格斗、鐵沙掌、鐵布衫等武術,掌握了雙劈拳、雙合雙搶拳、猴拳、連環拳、羅漢拳、拳鍾拐、貓捉劍、螳螂閃身、懷中抱月、鐵臂神功、鷹旋回首、臂蹬搶背等拳術動作、在同訓弟子中首屈一指、鶴立雞群,稱得上出人頭地,卓爾不群。
為了表示習武的決心,陳子龍于1997年創辦了咸寧子龍文武學校。創辦初期,鄂州太和一孫姓家長帶著兒子前來報名,因對教練武功不放心,所以等待觀望好久還未報名,要求教練表演武術。校長兼總教練陳子龍當場表演一套拳術和一套混棍,孫姓家長看了后提出與陳校長交鋒,孫姓家長甩胳膊,猛踏腳,深呼吸后大吼一聲,儼然了一個武林高手的架式。陳子龍很為難,既不能贏,又不能輸,如果贏了,就沒給家長面子;如果輸了,說明自己武藝不高,就會被家長們瞧不起。20多個家長和報名的學生好奇地站在旁邊,想一睹陳校長的風采。孫姓家長驅直入、拳腳并進,按武林規矩,東道主要禮讓三先,不能先進攻,只能防守,陳子龍胸有成竹,嚴陣以待,他針鋒相對左閃又躲,穩扎穩打防守。對方一個燕子抄水式鞭腿,陳子龍背劍式出奇不意的迎面而上,又出人意料地順勢架住其腿,右手順勢將對方按下,為了不讓對手尷尬,陳子龍連忙將他扶起。孫姓家長臉紅耳熱,原來這個孫姓家長曾習武多年,有過硬的武術本領,因忙于生意,無暇輔導兒子習武,便來到咸寧為兒子尋訪名師。如今他心服口服,決定讓小孩拜陳子龍為師。不久大冶、陽新、鄂州、赤壁等地的學生紛紛聞名而至。如今,當你走進校門,教學樓上的朗朗書聲,就會把你帶進知識的海洋;漫步校園,映入你眼簾的是那大型草坪練武場、汽車駕駛訓練場、特種功能訓練器械及室內訓練大廳等。這是一所集武術、保安、文秘、旅游、商務、影視于一體的、初具規模、設施齊全的綜合型武術學校。
辦校二十余年,咸寧子龍文武學校碩果累累。在河南體委主辦的武術比賽中獲70公斤級散打亞軍,在湖北省第五屆民運會上獲2金1銀1銅榮譽,在浙江中國好萊全國武術散打錦標賽中獲得2金3銀榮譽,在傳統武術比賽中獲得甲級代表隊的榮譽稱號,在湖北省第一屆武術散打錦標賽中獲團體獎等等。可以說咸寧子龍文武學校比出了咸寧的知名度,賽出了學校的志氣和水平。人們把老師比作園丁,把學生比作新苗,那么,咸寧子龍文武學校就是一塊人杰地靈的花園,十余年來,咸寧子龍文武學校畢業的學生,有126人考入體育學院,有的進入省級武術專業隊,還為部隊輸送300多優秀新戰士。咸安區橫溝橋鎮江橋村黨支部書記孫國棟的雙胞胎兒子,就在咸寧子龍文武學校學習,他們于1999年12月雙雙應征入伍,這對雙胞胎兄弟被分配到甘肅隴西某部連隊,由于他們在咸寧子龍文武學校學了擒拿格斗等散打武功, 所以被接兵的部隊領導看中,在新兵連,又被領導看中,雙雙入選到特務連,后來又同時轉為士官,負責訓練新兵,就連《國隊教育報》上也刊登了他們的事跡。
在子龍學習,不僅增強了這些學生的身體素質,還培養了他們的毅力和對事物的反應能力,陶冶了情操,使他們德智體全面發展。陳子龍把愛心作為宗旨,2001年進入子龍文武學校的汀泗橋10歲的張小靜同學父母雙亡,她的姐姐和哥哥當時分別只有14歲和15歲,3兄妹無依無靠、孤苦伶仃,陳子龍得知這一情況后,免費接收張小靜到子龍文武學校就讀。5年來共免去張小靜學雜費、伙食費8000多元。張小靜深受感動,對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十分珍惜,每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2003年,她因成績優異,直接從2年級跳到4年級,沒有辜負學校的期望。十余年來,學校共為江夏籍學生柯賢明、鄭傳力,赤壁籍學生雷國華、胡道魁等41個特困生減免學費8萬元。不僅如此,學校還積極為防汛抗旱捐助錢款,為社會上的特困生、特困戶捐款捐物,他真情動人的故事撥動了人們的心,平凡的人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來,使人們深受感動。陳子龍把勇敢、正義、創新作為校訓;把臥薪嘗膽、嚴格自律作為學風;把英勇善戰、只爭第一作為學校精神;把讓武術走向世界、走向奧運賽場作為目標,他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質在咸寧的發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